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外兵火正盛,城下的叛军正顶着城头射下的箭雨,死命地撞击着城门,即便伤亡惨重,誓不后退半步。
不久,随着金川门的主动献开,朱棣的大军涌进了南京城内,这座雄伟的都城最终放弃了反抗,匍匐在了朱棣的脚下。
踏着天街之上狼藉的尸骨,众军护拥着朱棣策马而行,满街的官员、百姓们匍匐在地,狼狈不堪,在他们眼里,那个端坐在马上的乱臣贼子,此番入城,恐怕是要大开杀戒了。
然而,其实刚开始,朱棣倒还真没想过要多杀人,毕竟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顺的,来到京师除了惩治首恶,其他人毕竟也是他大明的臣子,只要能乖乖跟着自己混,自己也不想为难人家。
然而,令朱棣也没有料到,面前的这帮人,真的很刚。
巨大的阻力,最终让朱棣选择大开杀戒
朱棣进入南京城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建文帝不见了,有人说地上那堆烧黑了的尸骨就是建文帝,有人说建文帝剃度后沿着宫内密道悄悄逃跑了,找不到皇帝,让朱棣很抓狂,本来策划着和平禅让的计划彻底落空了。没办法他只好扯掉遮羞布,顶着乱臣贼子的恶名,去摘取那个自己觊觎已久的皇位了。
然而,朱元璋治理下的朝臣们可不答应了,都是臣子,你也不过是个造反的王爷,凭啥你升级?
建文帝治下的臣子们开始了反击,方孝孺的坚决不配合,御史连楹的叩马欲刺,御史景清的恒伏利剑于衣衽中,委蛇侍朝,进入了南京城,让朱棣感到仿佛进入了贼窝,周边的臣子看自己的目光都是虎视眈眈,仿佛每个人对自己都有种食肉寝皮的冲动。
既然大家这样不配合,那就别怪朕不仁了,毕竟是行伍出身,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帝王,朱棣对待敌人自然不会仁慈,斩首、油烹、凌迟、族诛,让人触目惊心的酷刑一桩桩上演。
方孝孺“以刀抉其口两旁至双耳,……磔之聚宝门外”。
景清被“抉其齿,……剥其皮,草椟之,械系长安门,碎磔其骨肉”。
靖难之役最终在南京城内,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剧终,而结尾这个片段却充满了血腥,在一众死难者当中,有一个年轻人在刑场之上的拼死一搏,最终被史书所记载下来,说实在的,他们家挺无辜的,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既冷峻残酷又真实无奈。
这个少年叫刘超,当年家人被景清牵连,全家被屠戮,而刘超死时,年仅十五岁。
福兮祸所伏?
洪武时期,刘超的父亲刘固担任青州教谕,为官清廉,口碑非常不错,到了建文帝时期,刘固因为母亲年老,便上疏请求致仕,想要回老家伺候老人,如果朝廷批准的话,刘固这一家也就躲过了靖难之役的株连,然而有一个人,因为比较欣赏刘固,就提出了挽留,而且给他指明了一个更好的道路,来京师吧,带着家人,这里的医疗、教育条件都不错,而且还能给你提供更大的施展才能舞台。
这个写信的人便是御史大夫景清,在刘固当时看来,景清是提携自己的恩人,然而后来也是这个恩人,最终把刘固一家拉上了不归路。
考虑再三,刘固选择了南下,于是带着母亲和儿子刘超来到了京都,进入了御史编制,成为了景清的一个普通下属,然而还没来的及等刘固熟悉完南京事务,靖难之役便爆发了,京都局势顿时动荡起来。
后来,朱棣进入京城,景清因心怀不轨,企图刺杀朱棣被族灭,而凡是跟他有关联的人一并被下令处决,在封建社会中,像刘固这种跟景清并不算非常铁的同事,也难以幸免。
跟景清有过书信来往,工作还是景清安排的,住宅还和景清挨得很近,刘固即便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清我们只是纯洁的同事关系,就这样,刘固、老母、儿子、弟弟全部被抓起来,一并押赴刑场。
困兽犹斗,刑场上的反杀
无辜被诛,让谁不悲愤,在刘固等人的眼里,已经被押赴刑场,多说无益,只能认命,然而面对家人一个个引颈待戮,年轻的刘超却实在不甘,刀斧手手起刀落,一个个人头滚落在地,鲜血将年轻的刘超最终刺激得发狂了,从小练过武艺的刘超在临死之际,激发出了巨大的潜力。
看着家人一个个血溅当场,刘超的小宇宙随之爆发,全身猛然发力,竟生生地挣断了绳索,见惯了刑场之上认命的囚犯,猛地出来这么一位好汉,让所有人都惊呆了,趁这当口,刘超一把夺过刽子手手中的大刀,杀将起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在这种复仇的思想驱动之下,刑场上的刽子手、监斩官、兵士们纷纷被砍翻在地,一直等刘超砍卷了刀刃、斩杀了十几人之后,才被一拥而上的兵士们控制住,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用这种决绝的反抗,吼出了那个时代,最不甘的声音。
“临刑,仰天一呼,网索俱断,因夺刽子刀连杀十余人”。
刘超大闹刑场,惹怒了朱棣,最终下令凌迟处死刘超,然而这起刑场反杀事件却记录到了史书当中,也让人们看到了当年,那个不甘的少年,和刘固一家无辜的冤魂。
在后来的南明弘光政权史书里,就增补了殉国文臣七十五人,其中刘固也被记录其中,作为普通的御史成员,能够和景清等众大臣比肩,恐怕这也和其子那奋力一搏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