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天顺娱乐 > 最新动态 >
1961年,刘少奇参观毛泽东故居,盯着门匾说:这个字不妥
发布日期:2024-10-14 04:49    点击次数:180

1961年刘少奇主席,在湖南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

走到门口时,刘少奇忽然停下脚步,凝视着门匾好一会儿,在陪同人员疑惑的表情中,他指着其中一个字缓缓说道:“这个字用的不妥......”

此话一出,陪同的工作人员深感诧异。此匾额已经再次悬挂多年,从没人表示过异议!那么刘少奇认为哪个字不妥?为何其他人没有提出过异议呢?

(刘少奇)

毛主席故居的由来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5间茅草屋。

十年后,毛泽东的祖父携儿子、儿媳迁居到了这几间草屋,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了毛家几代人的老家。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父母的培养下,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勤学好问,儒雅谦逊,很受邻里的喜爱。

然而在那个年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才是人一辈子的头等大事,毛泽东的父母也当然希望毛泽东早日成婚,为毛家延绵子嗣。

于是父母便为毛泽东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名叫罗一秀的女孩。

(青年毛泽东)

不过接受了新思潮教育的毛泽东对这样的包办婚姻非常反感,对于所谓的婚姻从未承认。

1919年以后,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这让毛泽东承受了不小的打击,但同时也让他更加成熟了。

两年后,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毛泽东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满腔热血,想要改变旧中国的现状。于是便在这年春节回到了故乡。

回乡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动员一家人参加革命,弟弟妹妹们被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感动,终于答应与他一起干革命。

(毛泽东)

不久后,毛家人变卖了家产,离开老家,毅然踏上了革命道路,此后,毛家的房子便由当地农民居住着。

1929年,这座房子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没收后又继续租给村民们住。

此后,毛泽东一家也就再也没回过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家几代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也几乎消失殆尽。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湘潭,与地下工作者会合,随后湘潭和平解放。

8月22日,湘潭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老家的房子便由县政府收回。

韶山的老房子虽然承载着毛泽东对于家人的回忆,但此时的他日理万机,中央各种机要大事等着他去决策,各种人事关系需要他去平衡,他还顾不上老家房子的事。

(开国大典)

而长沙市政府领导不忍毛主席一家人生活过的地方萧瑟破败,便打算安排专人进行管理。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安排毛泽东的族叔毛月秋和韶山村的老党员负责故居管理工作,并接待来访的参观人员。

最初的门匾题字

最初,这个房子里面非常简陋,只有几间房屋,没有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毛主席的照片。

于是大家便决定做一个门匾挂起来,起码让来参观的人知道,这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长大的地方。

至于这个门匾的名字,一定是有点讲究的,既要贴合毛主席的身份地位,又要让群众感到亲近。

于是毛月秋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对门匾名字进行了讨论。

在讨论会上,毛月秋看向毛华初(毛泽东侄儿):“华初,说说你的想法。”

(毛泽东故居现状)

毛华初被突然点名,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半晌开口:

“我没什么文化,说不好。只是我看见解放区的老百姓,都举着毛主席画像游行,上面都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门匾就叫‘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如何?”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纷纷认同,表示这个名字很好,毛月秋也十分满意。

于是,第一块牌匾就立起来了,到这里游玩的人,一看到这块牌匾,就忍不住读一读这几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字。

而在当时,很多中央领导人的题匾也都采用类似于这样的表达方式。

也许在那个时代,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表达人民群众对于国家领导人最朴素、最厚重的感情。

(第一块门匾)

毛泽东要求修改门匾题字

1950年1月,毛泽东故居接待了苏联电影代表团,这是第一批来参观毛泽东故居的国际友人。

同年5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嘱托,回到韶山参观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前来毛泽东故居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韶山乡政府便自作主张,在1952年大规模修整了毛泽东故居,甚至打算把公路也修整一番。

不过后来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他马上阻止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

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资源都很匮乏,毛主席当然不满意这样的作风。

次年,毛月秋等家乡亲友到了北京,毛泽东抽空接见了他们。

会面期间,毛月秋提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这一门匾。

原本以为毛主席会高兴,不料毛泽东却连连摇头说道:“这个不妥,不妥。”

(毛泽东)

一群人面面相觑,这个门匾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很好,毛主席本人是觉得哪里不合适呢?

毛主席见大家一脸疑惑,便缓缓说道:“‘伟大’这两个字啊,不是随便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了呢?我建议还是换一个门匾。”

听到这番话后,毛月秋等人才明白,原来毛主席并不希望人们过分抬高自己,而是希望实事求是。

当时湘潭县委书记正是华国锋,得知毛主席的意见后,他马上召开干部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

经过多次讨论和请示,华国锋最终要求将第一块门匾撤下来,换成了“毛泽东同志故居”。

更换门匾之后,大家纷纷感叹毛主席始终走在人民群众和政府官员的前面。

(第二块门匾)

的确,国家领导人的伟大不是靠宣传的,而是靠行动展现出来,靠人民心中的秤去衡量的。

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对于当时的一些社会作风,却起到了很大的警醒作用,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务实不务虚的优良作风。

按理说,这一次是毛主席亲自指示更换的门匾,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不妥了吧?

其实到这里还不算完,有一个人在多年后,又对这个门匾提出了异议。

刘少奇对门匾题字提出异议

1961年4月9日早晨,刘少奇来到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

走到门口时,他停住了脚步,凝视着门匾上的几个字。随行人员也停下脚步,在后面等候着。

刘少奇沉吟片刻后,轻声询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按谁的提议写的吗?”

(刘少奇)

工作人员摇摇头,刘少奇继续凝视着门匾,然后伸手指向其中一个字说道:“这个字用得不妥......”。

原来,刘少奇认为:毛泽东故居的“故”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过去,一个是过世。而现在毛主席身体健康,因此这个“故”字显然不妥。

刘少奇一席话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这个门匾用了好几年,都没有人意识到此处有个低级错误。

于是工作人员赶忙详细记下刘少奇的话,在结束参观行程后,便立马安排相关人等,将此事一一上报。

很快,关于这一“纰漏”的文件就被送到了湖南省委办公厅。

最终经过各级干部的多次开会讨论,湖南省委办公厅决定将这个门匾由“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第三块门匾)

名称确定后不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受托为匾额重新题写。

从此,“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一名称被沿用了22年之久。

而这次刘少奇的韶山之行,也成为当时群众热议的话题,刘少奇与毛泽东的友谊,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

毛泽东与刘少奇

1983年,正是毛泽东90周年诞辰,当时毛泽东已逝世多年。

韶山管理局为了准备相关活动,便派人去北京,请邓小平重新为毛主席的故居题字,同时也为纪念馆题字。

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邓小平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邓小平)

当时参观完毛泽东旧居后,韶山方面希望邓小平能留一张合影照片,但省委领导们却不敢做决定,表示最好还是询问邓小平本人。

于是工作人员试探着问:“小平同志,你第一次来韶山,要不要照张相?”

邓小平听到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抚平身上的中山装,捋整齐头发。

(邓小平在韶山的合影)

而后说道:“照,当然要照。”

“毛泽东同志旧居”门匾下,邓小平挺直胸膛站在众人中间,目光坚定地看向前方。

摄影师按下快门之后,一张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随后,邓小平仔细参观了每个展室,出来的时候,午饭时间已经过了。

(邓小平)

“邓副主席......”工作人员呼喊打断了邓小平的思绪,邓小平便调整思路开始琢磨,题什么字比较合适。

关于“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个名称,邓小平认为当年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但此时毛泽东同志已经逝世多年了。既然要改,那就要再考虑眼下和以后的实际情况。

(邓小平题词的毛泽东故居)

经过多次斟酌,邓小平终于在4月2日这天,挥笔写下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这两块意义非凡的匾额。

兜兜转转,“毛泽东同志故居”这一名称再次被启用,但却比当年更严谨、更合适。

结语:

其实,毛泽东故居的门匾先后使用过四个,每一次命名都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每一次修改也都体现了我国领导人谦逊、严谨的工作作风。

其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第二次毛泽东本人要求去掉“伟人”称号,让人民和历史去评判自己。

这样的气度和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毛泽东故居曾四易题匾,洪梦,看天下

毛泽东故居题匾的四次变更,张光华,程世刚,史事经纬





Powered by 天顺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